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交通运输部网站在线访谈。本期访谈我们邀请到了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何庆,请他向大家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重庆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成效的相关情况。何主任,您好!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很高兴能够通过交通运输部官方网站与大家在线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都与交通密切相关。何主任,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十四五”以来,重庆市大力实施交通强市建设五年行动的总体情况。
好的,主持人。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交通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定位为全国4个交通极,将重庆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十四五”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交通运输部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扛起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使命,大力实施交通强市建设五年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的28项主要指标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等22项指标已提前完成,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等6项指标预计年底全面完成。交通年均投资迈上1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约6%,到年底将超额完成规划投资5000 亿元目标。
真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在这组数据背后,一定是与服务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的。
是的,这五年重庆市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基本建成,交通运输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安全韧性大幅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更加有力。
重庆始终坚持交通先行、交通快行,以交通互联互通服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落实。对外开放大通道实现贯通,国家规划的“6轴7廊8通道”交通主骨架有“3轴2廊1通道”经过重庆,建成率达到90%,加快形成我市贯通“欧洲—中国—东盟”3 大市场的对外通道。交通枢纽能级大幅跃升,国际航空枢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江北国际机场建成全球最大的单体卫星厅T3B航站楼,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全国第三个4条跑道同时运行的机场。璧山机场选址获批,“双枢纽”机场格局正式拉开。重庆深入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成为全国首个“五型”齐备的国家物流枢纽城市,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联运量达到14.5万标箱、同比增长56%,基本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立足内陆开放高地建设,重庆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刚才您提到的国家规划的“6轴7廊8通道”交通主骨架有“3轴2廊1通道”经过重庆,能具体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十四五”期间,重庆全力提升开放通道能级,构建起陆海空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体系,加快形成了“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国家规划的“6轴7廊8通道”交通主骨架中,有“3轴2廊1通道”经过重庆。具体而言,“3轴”就是重庆联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3个交通“极”的综合性、多通道、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3条交通主轴,“2廊”就是西部陆海、成渝昆2条走廊,“1通道”就是厦(渝)蓉通道。通过以上对外大通道,重庆形成了贯通“欧洲—中国—东盟”三大市场的对外通道格局和枢纽集聚效应。
向南,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重庆形成南向3条铁路通道、10条高速公路通道格局,联通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4个港口,铁海联运精品快线班列全程运输时效提升超30%。“十四五”以来,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累计运输货物箱量、货值年均增长约30%,居沿线首位。
向西,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重庆打开了通往欧亚大陆的便捷之门。目前,中欧班列(成渝)线路已增至50余条,有效覆盖了欧亚120余个城市节点,累计开行量已突破2.2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30%以上,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1的领先地位。
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长江上游重庆航运中心加快建设,重庆与沿海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先后开通了重庆港至宁波舟山港的万吨级轮船江海直达航线,以及重庆至上海的商品车滚装快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边地区货物经重庆港中转的比例由45%提高到50%,全市外贸进出口货物运量中有92%通过水运完成。
空中航路的拓展也在同步推进。航空枢纽能级大幅跃升,江北国际机场建成投用第四跑道和T3B航站楼,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全国第三个拥有4条跑道同时运行的机场。民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5亿元,客货吞吐能力由“十三五”末的4500万人次、110万吨提升至8000万人次、120万吨。
同时,重庆还新开及恢复重庆至西雅图、伦敦、巴黎、东京等35条国际(地区)客运航线。目前,江北国际机场在飞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50条,有效联通欧洲、北美、大洋洲、中东地区、东北亚、东南亚等全球主要区域。
如果说国际大通道的建设让重庆与世界紧密相连,那么内陆枢纽的打造则让这座城市的经济血脉更加畅通。请您再为我们介绍一下,重庆内陆综合枢纽建设方面的情况。
重庆市综合交通网规模达到19.4万公里,较“十三五”末新增约1.4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130公里,其中高铁达到1356公里,较“十三五”末增加了517公里,增长62%,重庆东站建成投用后,中心城区到黔江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重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86公里,较“十三五”末增加884公里,彻底结束了城口不通高速的历史,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在传统运输方式提质升级的基础上,重庆还积极探索内河航运的创新模式。今年7月,按照“定港口、定航线、定班期、定时刻、定船舶”的“五定”班轮模式,创新性开行了江津珞璜港—万州新田港、中心城区果园港—云南水富港等8条“千里轻舟”货运班轮航线。数据显示,“千里轻舟”开行2个多月来,累计开行188个航次、完成货运量58.2万吨、货值19.7亿元,物流成本下降25%。
打通“最后一公里”,让交通建设的红利真正惠及广大农村地区,是重庆交通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十四五”期间,重庆累计投入33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超1.6万公里,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8万公里,路网密度位居西部第一。全市786个乡镇中,已有684个乡镇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行政村通硬化路实现100%全覆盖,98%的村民小组通硬化路,所有行政村都已通客车、通快递。
与此同时,城市出行服务全面升级。通过构建“快干支微”公交网络,实现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轨道上的都市圈”加速构建,运营里程达494公里,最高日客流量突破615万人次。“渝快码”实现全市一码通乘,每日公共交通出行量近1000万人次,1小时优惠换乘每年为市民节约8亿元。
交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庆构建起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动能,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
国际大通道的畅通,让重庆的开放型经济迸发出强劲活力。交通通道建设直接带动产业发展。目前,全市65%以上GDP集中在沿江地区。全市150万吨年货运量的产业园区中,60%具备铁路运输服务,2024年全市铁水联运货运量占比达10%,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3.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便捷的物流体系,也为农村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20年至2024年,重庆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从11.31亿件跃升至23.62亿件,年均增长20%,支撑了网络零售额从1350亿元增至2282亿元。农村地区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高达55%,巫山脆李能够实现“今日下单、明天见李”的快速送达,潼南柠檬也已远销泰国。
高铁的开通,更是为区域协调发展按下了“快进键”。2022年6月,郑渝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结束了渝东北云阳、奉节、巫山不通铁路的历史,中心城区至巫山的出行时间从此前的6小时大幅缩短至2小时。今年6月,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开通运营,使南川、武隆、彭水、黔江进入高铁时代,中心城区至黔江的出行时间缩短至1小时以内,较开通前缩短了2个多小时。高铁还激发了旅游市场的巨大活力,“一日游”“周末游”“坐着高铁游三峡”等新型旅游方式盛行。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交通一体化正在加速两地融合发展的步伐。“十四五”以来,川渝间新增铁路、高速公路、水运省际通道8个,累计达到30个、增长36%。成渝间高铁动车日均开行达102对,开行频次已从每20分钟开出一列缩短至平均每5至10分钟开出一列。如今,两地已开通跨省城际公交26条,基本实现川渝毗邻地区全覆盖。预计到2027年成渝中线高铁建成通车后,重庆与成都之间将实现50分钟可达。
而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条条美丽公路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十四五”期间,连续4年,重庆每年均有1条农村公路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其中北碚区巴适江东1314自驾环线更是获评全国“十大最美自驾路线”。武隆仙女山旅游公路、石柱刀背梁公路、巫山下庄天路等一批特色公路已成为游客热门打卡点,有效助力了乡村旅游和当地经济发展。
因时间关系,我们的访谈也接近尾声,通过何庆主任的详细介绍与解答,相信大家对重庆交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谢何主任做客在线访谈,感谢各位网友的支持与关注,下期再见!
谢谢主持人,感谢大家对重庆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