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卿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2025年10月21日 09:46:44 字号【】【】【】【我要打印

云端执舞破浪行数字领航铸港魂
——记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上港集团尚东集装箱码头分公司金燕卿

晨雾中的上海港洋山港区,全球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在上演一场精密编排的现代舞。桥吊舒展钢铁臂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几何轨迹;无人导引车踏着电子节拍,在码头舞台穿梭游移。这座钢铁剧院里,没有引擎轰鸣的伴奏,不见人影穿梭的布景,只有机械与数据谱写的无声乐章。作为我国首批桥吊远程操作员,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尚东集装箱码头分公司作业主任金燕卿的工位从43米高空移至百里之外的办公室,变的是操作方式,不变的是那双能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巧手。他的指尖在操控屏上轻盈跃动,指挥着数十吨重的集装箱完成高难度的空中转体。从高空操作室的躬身专注到远程操控室的精准把控,这位上海港的“ 钢铁舞者”,用22 年光阴谱写了一曲传统工匠精神与智能时代共鸣的圆舞曲。

高空独舞

    2005年的洋山港区,海风裹挟着咸涩吹进不足3 平方米的桥吊操作室。43米高空上,金燕卿的腰弯成一张拉满的弓,目光如激光般穿透晨雾,将吊具精准插入集装箱锁孔。这是一场人与重力的舞蹈——金燕卿要在10厘米距离内借力打力,让数十吨货物如羽毛般轻盈起落。13年间,这位“空中舞者”用日复一日的专注,将传统码头的操作精度推向极限。4780个日夜,零失误的纪录背后,是一滴滴划过皮肤的汗水,是他在高空操作室磨出的老茧。2014年,当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建设的蓝图展开,金燕卿的职业生涯迎来关键转折,在500米外的远程操控台前,他必须重新定义工匠标准。训练室里,金燕卿对着屏幕反复练习虚拟吊装。直到如今,同事们仍会为当年的场景所震撼:金燕卿用牙签粗的打靶杆在500米外击中硬币大小的靶心。那一刻,这位舞者的指尖触感与数字精度完美重合。“传统技艺不是包袱,而是创新的基石。”金燕卿说。2016年,金燕卿凭借过硬的本领成功入选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建设筹备组。从手握实心操作杆到触碰虚拟屏幕,这位老码头工人完成了从体力劳动者到数据指挥官的蜕变。

金燕卿现场指挥。

数字领舞

    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建设初期,没有驾驶室的桥吊如同沉默的舞者,需要金燕卿重新编排动作轨迹。从手握控制杆到操控屏幕,从依赖经验到依托数据,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然而,金燕卿毅然决然带领团队在“无资料、无外援、无经验”的绝境中发起突围。一开始,大家凭借传统思维操作自动化机械,在屏幕上控制自动化桥吊门框型移动,一个个运送货物。“我们发现这样操作的效率并不高,于是后来就想到将运输流程改为抛物线型。”金燕卿说,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摸索,他和团队转而开发动态路径优化算法。那些不眠之夜,操作室成了编舞室: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是他与团队设计的舞步路径;工程师们反复修改的数据,是调整舞者节奏的节拍器。经过不懈探索努力,金燕卿和团队成功搭建了一套拥有自主产权、与自动化码头运营模式相匹配的桥吊远程操作体系,使装卸效率提升了近30%,填补了业界空白。此外,面对现
有工艺无法普及至特种集装箱的难题,金燕卿与团队梳理工艺堵点,设计装卸流程,制定操作规范,一步步攻克了油罐箱自动化作业、危险品进自动化箱区作业等近10 个自动化业务流程的技术难关。如今,站在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远程操控室的玻璃幕墙前,金燕卿的视线掠过如棋盘般规整的集装箱矩阵。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已超越基础操作指令,成为凝结着22年匠心的智慧结晶。

匠心飞舞

    2024 年12 月22 日,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吊起上海港第5000 万标箱的瞬间,金燕卿在控制室眼眶微微发烫。从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到成为行业领跑者,从创造新岗位到制定国际标准,他22年的坚守最终化作中国港口史上的金色坐标。“ 我们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做到了技术弯道超车,成为世界自动化码头发展的领跑者;我们孕育了远程操作员的新岗位,见证了产业工人队伍的新转型。”金燕卿深感荣耀。如今的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已成为全国绿色智慧“双五星”港口,相关技术经验在国内外14 个码头中应用,助力更多港口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座全球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不仅刷新了效率纪录,更见证了中国产业工人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转变的辉煌历程。“ 真正的匠人,心里有张活地图。”在钢铁与数据共舞的新航海时代,金燕卿用半生坚守证明:真正的自动化,永远始于人的智慧;真正的工匠精神,永远敢于从零开始。如今,他总结的百万字操作手册已成为上海港桥吊远程操作员培训、考试、带教、上岗的标准教案。“ 出手即出色,立志做极致。”从一名普通操作员成长为技术领军人物,金燕卿的职业生涯与中国港口的崛起之路同频共振。“成功没有捷径,只有以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将技艺练到极致,始终如一,方能见真章。”金燕卿望向窗外,夕阳给无人码头镀上金边,仿佛为这段跨越20年的奋斗史盖上鎏金印章。那些被数字化编码的匠心故事,仍在续写着中国港口发展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