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机器对话 为港口筑梦
——记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辽港控股(营口)有限公司第二分公司吴迪
匠心筑港,智创未来;矢志攻坚,担当在肩。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辽港控股(营口)有限公司第二分公司(简称营口港二公司)技术主管吴迪,十二年如一日扎根港口一线,专注技术攻坚与自动化创新。
他累计处理设备故障超百起,完成技术改造20余项;负责项目为企业节约成本超800万元,多项作业效率提升5倍以上……从“听声辨位”精准排障,到持续刷新散货码头智能标高,吴迪在钢铁与缆线之间,诠释新时代港口人的使命与担当。
“永远有新的谜题等待解开”
2013年盛夏,营口港A7号泊位热浪滚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吴迪手握图纸,站在高耸的港机下,面对错综复杂的电气线路,第一次真切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当时,正值营口港二公司A7号、A8号泊位自动化工程建设关键期,吴迪毅然将折叠床搬进了中控室。在重载试车阶段,他连日坚守岗位,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数据;跟着老师傅安装设备、调试系统、编写程序……仅半年时间,他便能独立排查故障、保障系统运行,用实际行动印证“现场才是最好的教材”。
对机械和技术的热爱,早已深植于吴迪的童年。“我从小就喜欢鼓捣收音机、电风扇、遥控器……拆了又装,装好那一刻特别有成就感。”回忆往事时,他眼中闪烁着少年般的光彩。
正是出于这份热爱,吴迪在高考时坚定报考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他深知,未来有更庞大的“机器”等待他去探索、去解码。自踏上工作岗位,每次故障排查对他来说都是一次解密,每次设备升级都是一场技术突破。
“当设备与系统优化升级,切实提升效率与安全,保障生产顺利进行,这种成就感是许多职业难以给予的。”12年来,吴迪总是第一时间赶赴设备维修现场,这份坚守早已成为他的习惯。
至今,吴迪已处理上百起设备故障,完成20余项技术改造:能听声辨位,从设备运转声中识别异常;能触觉诊断,通过温度变化判断故障点……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我就像当年那个拆小家电的孩子,相信永远有新的谜题等待解开。”如今,他依然保持着拆解研究的习惯,“每个零件都有故事,每次故障都是一次对话。我要做的,就是读懂它们,守护好港口动脉。”
“革新不是修修补补而是重新定义效率”
在营口鲅鱼圈北部港区,机械轰鸣不息,钢铁巨臂往复运转。吴迪穿梭于堆料机、装船机和变电所之间,用技术为这座港口注入全新活力。
曾经,因传统工艺受限,营口港二公司货物吞吐量长期停滞在1800万吨。2020年初春,“营口鲅鱼圈北部港区散货工艺系统改造工程”项目(简称项目)被提上日程。对吴迪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升级,更是一次职业生涯的重要突破。
“我们的革新不是修修补补,而是重新定义效率。”吴迪承担起从设计规划、图纸审核,到设备监造、施工验收的全流程工作。白天,他攀爬堆料机、装船机、变电所屋顶等高耸设施,寻找最佳拍摄视角收集资料;夜晚,他埋头整理照片、反复测算推敲,确保每一项数据精准可靠。
“每个数字背后都关乎项目未来的核心效益与决策质量,容不得丝毫差错。”他回忆道,“那9个月,就像一场与时间较量的长跑。白天深入一线调研验证,晚上熬夜反复测算推演,经历了上百次的数据核对与方案修订,甚至没休过一个完整周末。但看着方案一步步落地,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2023年5月,项目获招商局集团批准,进入施工阶段。次年,项目进入施工关键期,吴迪成为穿梭于设备之间的“把关人”,提出超百项整改建议,将智能化深度融入自动化体系。
目前项目已接近尾声,预计今年年底验收。届时,北部港区将首次实现“卸船—堆场—装火车”全流程自动化作业,可盘活闲置资产约22亿元,卸船设计效率将达到每小时3000吨,装火车设计效率达到每小时6000吨,为智慧港口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这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标志着我们实现了从传统作业向自动化、智能化的完整跨越,展现出科技重塑港口的力量。”吴迪感慨道。
吴迪行走在码头。
“创新从现场中来到现场中去”
“创新工作室里不产空想,这里的一切创新,都从现场中来到现场中去。”这句朴实而有力的话语,不仅是吴迪始终坚持的理念,更已成为团队的创新信条。
走进创新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桌面堆满的图纸、闪烁的电脑屏幕,桌旁散落着零件与工具。此时,吴迪正与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组织召开技术研讨会,每句话都紧扣港口实际生产亟待破解的难题。
自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团队始终坚持实用至上,确保每个项目都精准对接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移动漏斗卸船装车项目使每吨货物卸船成本节约1.6元,每年可节约作业成本200余万元,截至目前已累计节约成本800余万元。
在火车平车机研发项目中,团队实现了机械化平车作业,不仅消除了人机交叉作业的安全隐患,同时将每节车厢的平车时间从10分钟大幅压缩至2分钟,年处理能力达9万余节,有效避免了火车延时;此外,40吨抓斗斗容改造项目投产后,极大提升了门机作业效率,并盘活闲置资产135万元。
在吴迪的带动下,创新工作室累计申报创新项目15项,创造经济效益超过千万元。这些扎实的数字背后,是团队对“技术赋能生产”的坚定信念:以创新推动实效,一步步勾勒出港口智能化、数字化和无人化的发展蓝图。
“技术源于实践,创新来自积累。”吴迪注重将理论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动力,以“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务实态度,不断探索、持续前行。
因此,他深入现场、事必躬亲,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编程、设备接线到工具搬运,始终与团队并肩作战。正如同事孙鑫所说:“有吴迪在的地方,都能感觉到有一股干劲儿和闯劲儿。”
当晨光再次洒向码头的港机设备,吴迪已背起工具包走向前去。身前,是永不停歇的港口脉动;身后,是基本建设完成即将投产的自动化系统。而他的故事,正如那绵延的海岸线,还在不断向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