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令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2025年08月07日 15:51:00 字号【】【】【】【我要打印

惊涛骇浪里的希望之光——记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一飞搜救机长黄宗令

与风浪博弈,向极限挑战,“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大爱践行党和国家海上德政工程……救助飞行,是一份勇敢者的职业。

在惊涛骇浪中奋战15年,把260余人从死神手中抢回,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简称北一飞)搜救机长黄宗令,是其中的佼佼者。

守望安宁 极限救援

“大家注意,就把救生员下放到那里去救人!”脑海中经过多次权衡,与机组成员几次沟通后,黄宗令深吸一口气,坚定地发出指令。

“那里”,是2024年10月15日在辽宁省瓦房店市附近海域,一艘即将沉没的遇险渔船上,桅杆上那个拳头大小的凸起,也是中国救捞从未有人尝试过的救生吊运点。

船体即将沉没,孤零零的桅杆在汹涌的波涛中飘摇。遇险渔民本能地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紧紧抱住了这最后的“救命稻草”,随时可能被巨浪拍进海里。

“非常情形必须打破常规的吊运方式!”经过对周边环境快速研判,并对所有信息汇总后,黄宗令透过头盔耳机把决心传递给了整个机组。

这意味着,救生员必须在不断摇摆的钢索上,徒手抓住湿滑的桅杆顶端。救助钢索很容易缠绕桅杆……

承受着巨大压力,黄宗令小心靠近遇险渔船,确保直升机稳定悬停。救生员出舱、下落、接近桅杆,绞车手屏住呼吸,紧握操纵手柄控制着钢索上的救生员……第一次尝试,未能成功。

“稳住,稳住就行。”黄宗令小心操纵着救助直升机,绞车手寻找着再次放下救生员的最佳时机。

第二次靠近桅杆,救生员凝住神,在剧烈摇摆中精准抓住桅杆顶端,随即以几乎倒立的姿势迅速下滑,双腿死死夹住桅杆保持身体稳定,腾出双手用救援套紧紧拽住冻僵的渔民,随后果断给出了人员可以起吊的手势……

从救生员抓住桅杆,到与遇险渔民一起脱离险境,仅有70秒,但对于操纵救助直升机悬停在狂风巨浪之上、钢丝绳随时有被缠绕风险的黄宗令而言,每一秒都那么漫长。

“如何利用桅杆进行救助?没有先例可循。”谈起那次极限救援,黄宗令的声音至今依然有些紧绷。这场开创了救生员在桅杆上实施吊运先河的惊险救援,是他坚守“生命高于一切”救助理念的集中体现。

黄宗令执行飞行救助任务。

与时间赛跑 保百姓平安

没有人生来是勇者,是责任使他们逆行,关键时刻与时间赛跑,保百姓平安。

2010年,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的黄宗令,原本早已手握海员入职通知,却被中国救捞的一场校园宣讲所深深吸引。

“如果能成为一名救人的飞行员,该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儿呀!”于是,他毅然放弃纵横大海,踏上了长达3年的救助飞行改装培训之路,开启了救人于危难的救助飞行之旅。

然而,北一飞组建初期,人手格外紧张。黄宗令常常刚结束一项救援任务,满身疲惫还未散去,急促的警铃声就像冲锋号,瞬间将他拉回“战时”状态。入职十几年来,周末、节假日值班待命更是家常便饭,他随时准备开展救援。

“每一次铃声响起,都可能意味着有一条生命亟待救援。”把沉甸甸责任化为动力,让他总是“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安全飞行3100余小时,在极其困难和危险的条件下执行各类抢险救助任务300余次,成功救助国内外各类遇险人员260余人,创造了救捞系统单机救援人数最多、森林消防单架次洒水吨位最多等纪录……

汗水浇灌“稳准狠”

关键时刻“稳、准”的背后,是日常磨炼的“狠”。

黄宗令和队员们七成的飞行时间,都在演练、学习,每次训练都力求逼近真实救援环境,提升和副驾驶、绞车手、救生员的配合默契。每到冬季大海潮来临前,更是要针对极端严寒、大风等恶劣天气,进行强化救援训练……

“得‘吃透’救援直升机的性能,把所有操作细节都印在脑子里,遇到坎儿才能找对路。还得摸透机组每个人的特点,听救生员的语调就要能知道状态稳不稳。”黄宗令说。

“练,为了战。”经过日常的千锤百炼,黄宗令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成为飞行队里公认的“技术大拿”。

而为了“关键时刻提升救助成功率万分之一”,黄宗令每次执行完救援任务,总会带着机组成员复盘,把每个操作参数、决策瞬间拆解分析,总结经验;查找救援中的每一个细节漏洞,不断优化救援流程,确保在每一次救援中都能更加精准、高效。

“程序执行、检查单核对、口令传递、绞车操控……所有环节必须严丝合缝,容不得半点差池!”黄宗令说,唯有日常磨合到极致,才能在惊涛骇浪中,为群众带来生的希望。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挽救生命,随时准备驾机救人于危难,黄宗令成为了遇险者在惊涛骇浪里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