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汩汩汇星河
——记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湖北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江面薄雾,武汉地铁312座车站的闸机同步开启。日均承载客流超400万人次,串联起518公里运营线网的“城市血脉”——武汉地铁,不仅扛起全市七成公共交通出行量,更成为畅通城市功能循环、系紧市民幸福生活的关键纽带。“知你心忧,懂你所求”是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坚守的初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万余名武汉地铁人秉持的信仰。近年来,武汉地铁列车运行图兑现率与正点率 持续超99.99%,服务满意度稳定在96%以上,用数据书写着城市交通的“美好答卷”。

一张网织密智慧与温度,畅通出行每一站8时30分,曹晶像往常一样走进地铁5号线,她计划到复兴路站通过站外换乘11号线紫阳湖站,前往武昌火车站上班。如今,虚拟换乘功能让她的行程有了新变化——原本需分开计价的两段路程,现在合并计费,单程直接省下2元。“以前单趟3元加2元,总共5元,现在一次计价只要3元,实惠又方便!”和曹晶一样,每天在复兴路站与紫阳湖站之间享受这项福利的乘客,超万人次。7月31 日,武汉地铁正式上线虚拟换乘功能,覆盖3组9座车站。“目前每天约2万人次乘客用虚拟换乘出行,能让大家享受到和站内换乘一样的便捷与实惠,我们特别欣慰。”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清分中心总经理贺文严介绍。这项便民功能的落地,背后是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全力攻坚:抽调专业骨干组建团队,打通“票、卡、码”30余种车票连续计价的技术堵点。从2004年7月地铁1号线开通至今,武汉地铁线网累计客运量已达 119亿人次。数字的背后,是不断升级的智慧服务与暖心举措:线网预约服务、无障碍渡板、强冷弱冷车厢、便民服务卡、10分钟同站进出免费……30余种支付方式的多元平台,全国交通一卡通、武汉城市码的顺畅对接,让地铁服务既有科技感,更有人情味。当城市苏醒,列车的播报、闸机的开合是最动听的序曲;当深夜渐静,维修人员急促的脚步声、检修工具的碰撞声成为守护安全的旋律。凌晨1时,武汉地铁7号线常码头站隧道区间内,一场应急演练正在紧张进行:调度中心调整运行交路、启动应急抢险预案,车站工作人员快速清客,桥隧应急人员忙着堵漏注浆,线路、供电、信号等专业人员逐项检查设备……日夜坚守的地铁人,用每一分钟的严谨,保障着城市出行的安全准点。
一座城以暖心服务为笔,绘就幸福出行图景“您慢点儿,我扶着您走。”7时50分,武汉地铁6号线武胜路站护卫任大鹏熟练地让两名盲人乘客手搭着自己的肩膀,一路护送他们从地铁站到盲人按摩医院。“我就是他们的眼睛,用肩膀和双手‘照亮’他们的出行路,再用语言帮他们感受身边的阳光和四季的变化。”任大鹏的话语朴实又温暖。在武汉地铁,这样的暖心瞬间从不缺席。2023年10月,16号线马影河站值班员官志苹执勤时,看到一位推轮椅的老人上扶手电梯时即将摔倒,她立刻冲上前稳稳托住老人,避免了意外发生。网友纷纷点赞:“地铁小姐姐这‘洪荒之力’,太有安全感了!”武汉地铁更把贴心融入日常:深化“微笑服务”品牌,针对“老弱病残孕”“外地外籍”等群体的需求,推出“爱心候车区”“预约式服务”“末班车守候服务”“骆驼行动”等200余项特色服务。在司门口黄鹤楼站的最佳打卡点,一面“故宫同款”红墙方便游客打卡;在三阳路站,百米长的换乘通道汇集了12条线路的色彩元素,变身成一条绚丽的“彩虹天街”;而在洪山广场、王家湾、黄浦路等多座车站,“地铁文化角”“地铁读书角”“城市文明空间”等多元文化场所已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验新空间。这些设施在保障市民安全高效出行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的文化内涵。
一群人以萤火微光聚焰,点亮城市文明之光看到乘客拎着大件行李,主动上前帮忙;遇到行动不便的人,立刻伸手搀扶;发现地面有垃圾,马上弯腰捡起……在武汉地铁,志愿者们日复一日的默默奉献,正带动着越来越多人加入这支队伍。如今的武汉地铁,已拥有两支志愿服务总队、近30个多元化志愿者支队,还让不少“常乘客”变成了监督员和志愿者。时间回到2012年,“武汉地铁文明志愿者服务总队”正式组建。10余年来,总队持续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形成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社会人士为补充的多元队伍。2014年,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汉口中心站站长姚婕命名的“姚婕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万余名地铁职工志愿者以轨道交通为阵地,积极打造文明窗口,弘扬社会新风。如今,武汉地铁两支志愿服务队伍总人数约8万人,累计服务时长超60万小时。志愿者们在车站倡导文明出行、帮扶有需求的乘客,让武汉地铁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平台。两支志愿服务队先后获评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示范团队、武汉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文明伴你行”“文明地铁爱心伴乘”等品牌项目两次斩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地铁志愿服务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志愿者引领的文明风尚伴随着轨道交通不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