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公路养护站

来源:中国交通报 2025年10月15日 09:39:43 字号【】【】【】【我要打印

把创新写在走过的路上
——记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黑龙江省鸡西市公路养护站杨墨义创新工作室

清晨的阳光刚为黑龙江省鸡西高铁连接线镀上一层暖色,一台“长相特别”的车辆便缓缓驶入视野——车身一侧伸出的双滚刷像灵活的“机械臂”,时而轻贴护栏,时而灵活摆动,转眼间,原本蒙着灰尘的护栏锃亮如新。驾驶座上,操作员只需轻点按钮,1个小时就能完成过去8人大半天的活儿。

“以前,我们一个个蹲在路边,用抹布反复擦,半天过去腰都直不起来。这个设备不仅解放了大伙,还特省水。”提起他们的得力伙伴,鸡西市公路养护站的职工个个赞不绝口。10公里路程仅耗1吨水,过往车辆通行丝毫不受影响,这台杨墨义创新工作室最新改良的公路护栏清洁设备,正是他们把创新写在公路上的生动注脚。

杨墨义创新工作室成员研讨技术

自2018年8月成立以来,该工作室累计完成技术革新5项,获得国家专利6项,用一个个接地气的实用成果破解了日常工作难题。

杨墨义(左)指导员工改造打草机

“痛点”里挖掘创新密码

在北大荒精神发源地,创业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奋斗者,也悄然融入鸡西市公路养护事业。

走进鸡西市公路养护站杨墨义创新工作室,白板上贴着机械原理图纸,一项项创新发明从图纸里走出,转化为创新实践。

鸡冠山西麓,鹤(岗)大(连)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是公路养护的“劲敌”。近年来,随着通行量大幅攀升,路面裂缝、坑槽等病害愈发常见。

传统的热拌沥青养护不仅成本高,还会产生大量油烟污染,更麻烦的是,低温下的养护质量极不稳定——刚补好的路面,也许一场雪后就又“破了相”。

“不能一直被老办法困住!”带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工作室的技术骨干一头扎进实验室。他们找来不同规格的石料、沥青,进行了几十组调整配比,再结合鸡西市的气候数据反复进行数理分析。终于,他们摸清了严寒地区沥青的“脾气”,研发出了专属的沥青冷补料生产配合比、油石比,并改造了拌和设备。

第一批工作室自主生产的冷补料铺到路面上,经过寒冬考验后依然平整牢固,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这项创新不仅让每吨补料成本显著下降,还彻底解决了外购冷补料“价高质差”的难题。“寒冷地区公路路面冷补料试验研发及应用”项目更成为了推动行业养护技术升级的标杆案例。

在公路养护现场,安全警示机械人是守护工人安全的“哨兵”,可工作室的领头人杨墨义却发现,市面上的产品大多“中看不中用”:续航短,没多久就罢工,外壳脆且经不起磕碰,价格还高得离谱。

“拆了它,咱们自己造!”杨墨义带领团队,把买来的机械人拆得“七零八落”,逐个零件分析。他们重新设计了太阳能供电系统,让机械人“晒着太阳就能干活”,续航时间翻了好几倍,又加装了限载保护装置,就算遇到意外碰撞也不易损坏。

如今,这款“鸡西造”安全警示摆臂智能机械人,已经在多个养护路段“上岗”,无论刮风下雨,始终稳稳地挥舞着安全警示臂。

改革中藏着一线关怀

“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高大上’,而是让养路工少流点汗、让道路更耐用的实在事。”杨墨义说,工作室的创新,围绕一线需求转,那些让养路工头疼的小事,都是他们攻关的大事。

每到夏天,恒桦公路道班的养护工们就犯了难——路肩的草长得比人还高,不及时清理会影响道路排水,可打草的活是门苦差事。以前,大家要么扛着镰刀蹲在路边割,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要么用背负式打草机,十几斤重的机器压在肩上,噪声大得像“开拖拉机”,机身还特别烫,根本没办法长时间作业。

“一定要让兄弟们轻松点!”工作室立刻组建攻关小组,把打草机拆了装、装了改,反复试验,终于想出了改进办法:把打草机装在小推车上,像推婴儿车一样轻松;再给机器加个可调节的支架,高度、角度能自由调整,让边沟里的杂草、边坡上的灌木都能“一推就清”。

新打草机一“上岗”,养路工老张就乐了:“以前一天最多割2公里,现在半天就能割3公里,肩膀不酸了,耳朵也清净了!”

公路护栏清洗也是个“老大难”。2023年夏天,工作室盯上了这个问题。两个多月里,成员们天天泡在公路边,观察护栏形状、污垢特点,反复调整设备结构。

公路护栏清洁设备上线后,清洗护栏就像“给公路擦脸”一样轻松,不仅无盲区,效率还提高不少,养路工们再也不用顶着烈日作业了。

如今,杨墨义创新工作室依然忙碌着:探索智能监测系统,让传感器代替人工巡查,提前发现路面病害;寻找更轻便、更智能的养护新设备,让科学养护、绿色养护理念覆盖鸡西市的每一条公路,也走向更广阔的远方。

“我们的创新,就写在走过的每一公里路段中,写在养路工们轻松的笑容里!”杨墨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