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研究院

来源:中国交通报 2025年09月29日 10:56:25 字号【】【】【】【我要打印

科技破冰守北疆 智绘交通新蓝图

——记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研究院

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纵横交错的路网连接着无垠草原与茫茫沙漠,贯通了繁华都市与静谧乡村,激活了古老土地的时代新生。在这张越织越密的交通网背后,屹立着一支以科技赋能交通、以智慧引领发展的科研攻坚力量——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研究院(简称内蒙古交科院)。他们以山川为纸、以汗水为墨,在这片118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书写现代化交通的新篇章。

2025年,内蒙古交科院荣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先进集体”称号。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其科研实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十多年如一日攻坚克难、矢志创新的褒奖。从突破常温沥青技术瓶颈到构建智能凝冰预警系统,从擘画自治区“十五五”综合交通宏图到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内蒙古交科院的每一步足迹,都深深烙印着科技工作者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初心与担当。

攻坚之路从不平坦

内蒙古的冬季严寒漫长,路面凝冰一度是导致交通事故、阻碍交通畅通的“顽疾”。面对严峻挑战,内蒙古交科院科研团队毅然投身科研攻关,十多年来薪火相传、矢志不渝。

他们中,有人坚守在荒凉的野外观测站,只为捕捉极端气候下的关键数据;有人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刺骨寒风中反复调试设备,睫毛结霜、手指冻僵仍不肯退缩。正是凭借这般坚韧,团队最终成功研发出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凝冰预警系统,实现“分钟级预报、公里级预警”,处置效率提升50%,预警准确率超80%,真正将“破冰利剑”牢牢握于手中。

科研创新,往往发于精微、成于执着。面对自治区大温差环境下沥青路面易裂易损的难题,内蒙古交科院科研团队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从改性剂的分子设计到混合料的配伍调试,从实验室小试到现场中试,他们完成上千次原材料试验、4次技术迭代、上百套配合比验证,甚至为了一段耐久性数据,连续守在轰鸣的仪器旁测试150多个日夜。

“懂科研,更要懂施工。”秉持这一信念,他们坚持深入工程一线,在尘土飞扬的拌和站里调试参数,在星光点点的深夜中核对数据,终于使新型常温沥青技术成功落地,累计应用超400公里,节约建养成本上亿元。

科研人员在工程现场指导《高RAPA掺量厂拌常温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试验路段铺筑。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

在科研攻关的同时,内蒙古交科院始终将服务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4年寒冬,该院承担了近1万公里农村公路自动化检测任务。在零下15摄氏度的戈壁滩上,狂风卷着碎雪抽打着检测人员的脸颊,自动化设备因低温屡屡“罢工”。为确保数据准确,他们用防寒毡包裹设备核心模块,顶着风雪下车复核轨迹定位,人工标注积雪路段,在寒风中反复调试校准。那一天,他们在极寒中超额完成106公里检测,无一错漏。

近年来,内蒙古交科院累计完成交竣工验收检测超过1万公里、农村公路路况技术状况评定9812公里、桥梁技术状况评定辅助服务3155座。作为检测工作者,他们穿越草原、戈壁,绕行大山、河流,用精准的数据为农村公路养护提供坚实保障。

这些无声而坚实的数据,最终化作农牧民出行的平安畅通、特色农产品的外销之路,成为连接田间地头与广阔市场的“暖心桥”。

宏观规划始于足下

作为自治区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支撑单位,内蒙古交科院充分发挥规划研究主力军作用。每一份精准落地的规划蓝图,每一条畅通无阻的公路脉络,背后都凝聚着规划者们将宏观战略与民生温度紧密融合的匠心与付出。

他们紧扣自治区战略发展需求,深化交通运输领域关键问题和重大政策研究。围绕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内蒙古交科院以人口和产业布局为牵引,开展了交通运输服务区域协调、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等专题研究,系统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优化。

在“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内蒙古交科院组织技术骨干深入全区12个盟市开展调研座谈,白天走访调研,夜间挑灯研讨,将鲜活的基层实践转化为扎实的规划依据。他们深入研究“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物流需求,规划口岸枢纽;分析“呼包鄂乌”城市群的人口产业布局,优化交通脉络;着眼乡村振兴,思考如何让“四好农村路”更高效地连接牧区、农区与市场,为自治区综合交通网络擘画清晰可行的实施路径。

从实验室到施工现场,从规划图纸到通衢大道,内蒙古交科院的科研人员用智慧和汗水,在辽阔北疆书写着新时代交通人的精彩答卷。他们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更是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正在用科技的力量,为北疆大地绘制更加畅通、高效、安全的交通画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内蒙古交科院将继续秉持“科研为民、创新致远”的初心,聚焦绿色与智慧交通发展前沿,强化政策研究与技术供给,深化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努力打造自治区交通运输领域不可或缺的战略科技力量。内蒙古交科院人相信:“考场不在纸上,而在内蒙古的每一条路、每一座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