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做好“六稳”工作 落实“六保”任务 > 动态信息

海事“放管服” 激发市场新活力

中国海事        2020-10-13 17:35:00
【字号 】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疫情防控以来,各港口上下船换班中国籍船员共计99500余人,特办船员证书共计268000余本,阶段性减免了93.42亿元港口建设费和4740.74万元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近年来,海事部门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与此同时,海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海事执法事权推进自贸区国际船舶登记工作,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执法效能和智能化水平,强化航海保障能力建设、推动海事航保一体化融合发展等,切切实实服务港航企业发展、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接连涌现,有效促进了航运市场要素有序便捷流动,建立起海事航运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对航运经济的叠加冲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海事部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本期,我们关注海事部门在“放管服”改革工作中的亮点做法,为全系统继续精准施策利企便民提供借鉴。

上海:自贸区海事业务 实现“区内事、区内办”

“不久前,公司买进一艘二手船,着急办理变更手续,但是流程十分复杂。了解到可以在临港新片办理相关业务后,我立刻拨打了洋山港海事局政务服务中心电话咨询,工作人员不仅悉心指导各项准备工作,还加班加点帮助完成了各项变更登记手续,助力船舶提前投入运营,为公司节约了一大笔成本。” 上海宝瑞通物流有限公司朱经理高兴地说。

此前,二手船买卖中,船舶所有权登记从受理到发证至少需要7个工作日。收到该航运公司咨询申请后,洋山港海事局为让行政相对人少跑腿、办成事,指定专人负责跟进业务,并建立专属微信联络群及时沟通。最终,保证了该公司船舶所有权登记证书在受理当日办结,收到航运公司的点赞和感谢。

今年5月,上海海事局向洋山港海事局下放及调整36项行政执法事权,其中包含“船舶所有权登记”“光船租赁登记”“船员培训合格证签发”等内容。“此次下放及调整海事行政执法事权的重点主要在逐步推进中国洋山港籍国际船舶登记工作,争取海员外派机构改革政策在新片区先行试点,在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方面逐步推行‘证照分离’,便利新片区内的港航单位和船员就近办理相关证书和申报手续等,得到了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航运单位和船员的一致好评。”洋山港海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事权下放及调整以来,洋山港海事局已办理船舶登记及文书签注类业务13件、通航审批业务15件、船员证书核发28件、燃油证书核发1件、公司DOC及SMC证书核发19件;完成临港新片区首艘中国洋山港籍船舶“新洋山”轮的登记,助推国内首个异地缴纳社保的船企——法国达飞轮船船舶管理及船员劳务外派公司在临港新片区设立,这2项创新举措也入选为临港新片区一周年32个典型创新案例。

见微知著,近年来,上海海事局“放管服”改革取得突出成效,2019年,在交通运输系统率先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当年共适用告知承诺办理行政审批5547件,可为企业、船员节省人力成本800万余元,节省工期、船期等成本近3000万元,节省工时32万多小时。同时,在海事系统率先实现行政审批事项37大项、76子项“一网通办”,截至今年8月底,“一网通办”共计办理业务1362件,全部实现了全程网办。

深圳:“互联网+”助力最多查一次最多一张表

“自监管服务平台上线至今年9月底,共计完成执法任务28404次,其中实际出动执法组20213次,减少了近三分之一的登轮次数,实现了‘最多(登轮)查一次’的目标,为船公司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资金成本。”深圳海事局船舶监督处处长陈为中介绍,“在减少登轮次数的同时,现场执法监督检查率显著提升,仅2019年,船舶安全监督检查就同比增长了23.6%,对中高风险等级船舶实施检查同比增长了23.7%。”

作为第一批综合执法模式改革单位,深圳海事局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18年10月,该局上线试运行深圳海事自动监管服务平台,平台创建及运行始终坚持“互联网+”思维,秉承“流程再造、一线满意、综合智能”的理念,以“最多跑一次、最多(登轮)查一次、最多一张表”为目标,为监管赋能,为改革助力。

“平台助力提升海事监管服务效能,首先要实现对执法任务、检查项目、执法资源的全面融合。”参与平台设计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为适应“放管服”改革后海事管理权责分类方式和履职流程的变化,深圳海事局打破传统业务分类界限,梳理出一千多个监管要素,依托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归并针对同一检查对象的多个检查流程、融合多个业务领域的检查任务,按照系统化流程统一输出,解决了“上头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的问题,使综合执法运行更加顺畅。

业务流程更加集约化,确保了“放”的科学。如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现“管”的到位呢?“平台覆盖了部海事局执法履职标准规定的28项海事执法业务流程和我局自建的15项海事执法业务流程。同时,建立了以风险管理和信用管理为基础的风险评估模型,将检查频次、检查项目与检查对象的信用等级和风险等级相关联,精准筛查信用状况差、风险程度高的受检对象,并将任务随机指派给符合条件的执法人员,对执法绩效进行全面监控,实现了智能选船、智能组队的‘双随机、一公开’,有力提升了海事监管效能。”该局科技信息处处长刘浩介绍说。

图为深圳海事局执法人员使用移动执法终端和轻便型蓝牙打印机开展执法检查

自动监管服务平台也为基层执法人员带来了便利,“在该平台的支持下,我们随身携带的移动执法终端能够根据任务生成一张检查清单,清单涵盖所有检查内容,在终端上填写好后就能点击生成法定检查表格,平台也会自动生成相关的法定文书,这极大提升了执法效率。”深圳南山海事局一名现场执法人员说。据了解,截至目前,平台已升级迭代了20个版本,功能不断修正完善,为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对市场主体干扰最小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长江口:及时调整导助航标志设置

3月29日,随着长江口南槽航道96座导助航标志调整和设置工作的结束,该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第一阶段航海保障工程圆满收官,南槽航道从此具备了5000吨级船舶满载乘潮双向多线通航,1万吨至2万吨级船舶减载乘潮通航和大型空载船舶下行乘潮通航的能力。

“此次对长江口导助航标志进行重大调整,并同步更新长江口水域的海图数据,符合长江口‘一主两辅一支’航道体系总体规划,是继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后、实施的又一重大航海保障工程,将有效缓解长江口深水航道的通航压力,提升长江口总体的通航效率和综合保障能力。”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刘嘉华介绍。

据悉,在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中,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完成了115座航标调整设置和面积34.8平方公里、480测线公里的单波束交工测量以及面积46.7平方公里、2200测线公里的多波束全覆盖扫海测量工作,并绘制了《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6.0米航道交工测量水深图》,及时对长江口南槽航道水域的海图进行了调整。

“海巡166”轮在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进行测量任务

自“放管服”改革开展以来,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聚焦“优化服务”,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把“是否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评价标准,着力在推动海事航保一体化融合发展、优化服务保障机制、深化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切实解决用户关心的难点问题,增强航保服务及时性、准确性及便利程度。同时,该中心不断强化“大数据+”服务业态,持续满足用户新期待、新要求,推进 “电子海图桌”“智能海事安全保障系统”“全球航海安全信息系统”等平台和系统的建设,加强与地方交通部门的大数据资源共享,并着力解决数据融合问题,为航运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除了强化自身服务能力,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也为交通管理部门开展“放管服”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持与保障。“中国海陆融合一张图”数据覆盖整个中国陆地和领海区域,为推动公铁水一体化管理提供服务;利用AIS数据,分析沿海主要港口、航道船舶AIS流量状况,分析船舶轨迹,制作轨迹热力图,为包括海事监管在内的有关部门提供数据信息服务;探索可视化三维航海保障服务,完成黄浦江、长江口深水航道和洋山港全海域三维海底地形建模,结合区域遥感、高程数据,利用三维可视化工具实现长江口和洋山港海域水上交通环境全景三维展现;开发AR融合视频数据系统,为黄浦江水域船舶无线电秩序整治提供新型服务。

来源: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