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通要闻

冰峰雪岭护通途——记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红其拉甫养护站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2025-08-28 09:10:20

在平均海拔4300米的昆仑山腹地,中巴友谊公路蜿蜒穿行。这里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刺骨严寒、稀薄空气、猛烈狂风是常态。

但哪里有路,哪里就有养路人。

红其拉甫养护站是中巴友谊公路进入我国后的第一个养护站,距离红其拉甫国门前哨班5公里。一代代养路工驻扎于此,终年以路为家,搏击积雪、征服冻土、抗击风沙,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守护着这条路畅通无阻……

因路而生 使命传承

上世纪60年代,中巴友谊公路(国内段)建成通车,红其拉甫养护站“因路而生”。

多年来,这里流传着老一代人的故事,也见证着新一代人的坚守——13个人坚守超30年。

红其拉甫养护站站长李克成坚守养护站27年,47岁的他头发已斑白,风雪中那抹橘红,成为高原上醒目的“移动路标”。

维吾尔族养护工阿布拉江·买合木提的祖父养护新藏公路,父亲17岁便养护中巴友谊公路。如今,阿布拉江又在冻土上修补坑槽。铁锹换了钢铲,沥青替了砂石,“人在路在”的信仰在呼啸山风中代代相传。

在养路工人与笔者的交流中,李小军这个名字被反复提及。冬季,积雪封路,他和同事们顶着刺骨寒风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即使高寒缺氧导致胸闷气短,也从不喊苦;夏季,整修路侧边坡、清理塌方,他也从未退缩。常年的高寒缺氧与营养不良,使他患上了严重胃病和高原综合症。

2022年12月27日,李小军积劳成疾,倒在了深爱的工作岗位上,生命定格在51岁。昆仑山见证,他不仅将青春献给了这条公路,更将生命与这条公路融为一体。

从青丝到白发,甚至以生命践行誓言,红其拉甫的养路工用代代相传的忠诚与坚韧,在冰峰雪岭间刻下最深的印记。

风雪无阻 誓守通途

在这片“生命禁区”,生存也成为挑战:高海拔低气压导致水沸点不足80摄氏度,日常烹饪离不开高压锅。蒸出的馍馍韧如皮球,米饭常常夹生。

然而,对交通人来说,更难的是,这里一年只有两季。夏季,5月至10月,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冬季,10月至翌年4月,雪灾频发。但红其拉甫养路工们无惧艰险,誓保雪域天路畅通无阻。

2022年8月18日,盖孜河谷因升温发生融雪性洪水。314国道喀勒库里湖路段路基被撕裂出一道道口子,如果不及时处置,将导致路面坍塌、公路阻断。养路工们不顾缺氧的风险,人工机械齐上阵,经过5小时紧急抢修,终于控制住洪水。成功抢险后,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只为下次更快响应。

“哪里有雪清哪里、随时有雪随时清”是养路工们的工作信条。雪崩之后,他们以绳索相连,在齐腰深的雪中探路,艰难跋涉13小时;大雪封山,他们连续奋战4天4夜,清除40多公里冰雪。

近3年来,红其拉甫养护站累计清雪128天次,清除积雪总量达386.96万立方米。

口岸常开 民心相通

穿越茫茫昆仑的中巴友谊公路,如纽带般紧紧连接两国人民。作为中巴唯一陆路口岸和主要交通枢纽,红其拉甫口岸已成为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支点。

受高海拔冰雪影响,红其拉甫口岸曾实行季节性开关。2023年春节前夕,口岸临时开关,驻守在帕米尔高原的养路工们放弃休假,每天奔波300多公里,提前完成126公里孔道积雪清理,确保顺利开关。

2024年,红其拉甫口岸实现常年开放。为确保口岸通关顺畅,养路工们强化除雪保通应急措施,加强应急人员、物资、机械统筹调度,全员投入到除雪保通中。他们还完成多次国际大营救工作及跨境抢修保通任务,保障了“云端国门”全年高效通关。

往来不息的出入境大货车,满载着货物回到祖国怀抱或驶向友好邻邦;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片风雪边关留下足迹。

高原上跃动的橘红,日夜守护连通中巴的通途。如今,中巴两国经贸往来越发密切,带动公路沿线城市不断发展,这条承载两国人民记忆与愿景的通衢,正书写着发展与繁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