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万船来仪,送舟行天下。“把世界引进长江,把长江引向世界”。他们是长江引航员。
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长江引航中心高级引航员蔡文鹏,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员。
22年、68万公里,护长江安澜,破航运瓶颈,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力量,他书写了“水上国门卫士”的人生答卷。
危急时刻显本领
“Nice! Good job!(太棒了!干得好!)”当190米长、载货三四万吨的“米纳斯”轮突发舵机失控,经过紧急处置最终化险为夷后,菲律宾籍船长颤抖着攥紧蔡文鹏的手说。
2024年汛期,长江福南水道浪急风高,“米纳斯”轮舵机失控,直冲向锚泊船舶群,眼看着一场重大事故就要发生。
“Stop engine! Full astern!(停车!全速倒车!)”正在引领这艘外轮的蔡文鹏,指令清晰又坚定。发现应急舵启动无效,他又派人去舵机间,并适时指令满舵倒车、稳住船头……一切在电光火石间完成,外轮在距最近锚泊船不足300米处稳住。
安全,是需要引航员持久耐心作答的试卷。68万公里航程,蔡文鹏日复一日地“较真”,让娴熟的技艺成为本能,也让每次危机都化险为夷。
每登上一艘船,他总会先拉住船长问仔细:船的操纵性能、舵机反应、吃水深度……直到摸透这艘“钢铁伙伴”的秉性。如今,只要听到某个船型,他脑子里会立刻勾勒出这艘船的“脾气”。
每一次引航结束,他会在驾驶台多停留片刻,复盘引航操作全过程:哪个浮筒处该减速、哪个弯道要提前摆舵、哪些细节能做得更稳妥……日子久了,零散经验成了系统章法,变成朗朗上口的7字诀——“一判二慢三联系”。
这些“规矩”,不仅凝结了他22年的心血,更成为长江航运安全的“压舱石”。每一次安全引航,都是为了守护长江沿岸产业链的畅通。
“老虎口”上勇破局
日前,一艘超大型船舶“圣奥德赛”轮顺利通过福南水道110度狭窄弯道后,稳稳靠泊张家港港。码头工人早已对“庞然大物”见怪不怪——这已经是蔡文鹏带队引领的第70艘超大型船舶了。
福南水道全长17公里,呈“S”形,最窄处航道宽度不足200米。更为棘手的是水深——进口航道维护水深12.5米。超大型船舶满载航行会“下坐”,实际富余水深不足,稍有偏差就可能搁浅。
“好望角型巨轮船长近300米,吃水11.5米,这么大的船要在‘老虎口’通过,就像让卡车在小巷子里掉头,加上急而乱的水流,稍微处置不当就可能有触底风险。”蔡文鹏介绍道。
“一寸水深一寸金”。保障巨轮安全进出,成了张家港港等长江下游港口的热盼。
“潮水要算准,转向拆成小角度……”面对港口发展需求,蔡文鹏带领团队反复推敲,把每个浮筒的精确船位、最佳航速都算到毫厘级,将急弯中的大转向拆解成3次小角度转向。
2023年,吃水12米的好望角型巨轮“西太平洋”轮成功通过。“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蔡文鹏谦虚地指着桌上的《好望角型船舶进出福姜沙水道航行安全研究》说。
如今,这份凝结着团队智慧的操作规范,让长江引航中心的一级引航员都能驾驭“老虎口”。多年来,蔡文鹏带队引航70艘次超大型船舶安全进出,370余万吨货物顺利转运,为港口带来680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更让长江黄金水道更好发挥了“黄金效益”。
引航精神薪火传
“这份职业挺好!”谈起引航,蔡文鹏坚定地说。
常与月亮、星星为伴,要迎接风、浪、涌、雾和黑夜的挑战,还要随时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这份职业“好”在哪儿?
“外轮进长江,第一个见到的中国人就是我们,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引航员是‘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20多年前,刚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蔡文鹏,听到师兄这样的话,胸中澎湃。
从此,他一头扎进了长江浪涛里,践行着长江引航中心“扬国威、讲奉献、敢争先”的核心精神。上船时“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扬国威”;长江引航时间长、航道险,常常几天不着家——“讲奉献”;善啃硬骨头,让大船能进来、港口能发展——“敢争先”。
“辛苦是肯定的,但能代表国家行使主权,保障安全,很有成就感。”蔡文鹏说,“更为重要的是,‘把世界引进长江,把长江引向世界’,很值!”
每次执行耗时长的引航任务时,他几天几夜都住在船上。面对家人的“不满”,蔡文鹏总会忍不住讲起长江的故事,把这份热爱悄悄种进儿子心里。
作为引航前辈,他更是把在浪涛里搏来的经验倾囊相授,带出了3名优秀徒弟。他总结出的众多操作规范早已成了青年引航员手里的“教科书”。
更为重要的是,他时刻用行动告诉年轻一代:引航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制服上的四条杠代表着“专业、技能、知识、责任”。
长江依旧奔涌不息,引航员身影依然忙碌。守护水上国门安全,站在服务港口发展前列,“蔡文鹏”们用万船轨迹书写完美人生,用智慧与勇气为长江经济带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