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阳光、皮划,飞鸟、游船、浪花,花灯、表演、夜景……这个夏天四川水上旅游活力四射!
仲夏八月,四天三夜,行程千里。中国水运报记者跟随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踏上了“舟游蜀水·情满川江”四川水旅融合发展专题采访之旅。
成都:湖光与锦江,城市水韵之美
首站,记者一行来到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当地,正在积极“备战”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水上项目“预演”。
登上游船,湖山在望,岛屿相连,水鸟飞过。一名女游客惬意的划着皮划艇,在湖面进行着无动力亲水运动。作为四川省第二大人工湖泊,被喻为“天府明珠”的三岔湖,27平方千米水域中,113个岛屿和165个半岛星罗棋布,湖岸线蜿蜒曲折长达240公里,水旅资源丰富。
“现在三岔湖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带动了周边旅游经济的发展。”园艺博览运营发展有限公司讲解员介绍,马鞍山观景台、游艇码头、水上活动区、山地运动区……未来三岔湖将打造山、城、湖全域旅游发展和水旅产业升级,实现从“单点式观光游览”向“全域度假旅游目的地”的跨越式发展。
成都夜游锦江。
夜幕降临,成都锦江畔灯火璀璨。“夜游锦江”是成都水旅融合的亮丽名片。乘船顺流而下,古色古香的建筑在灯光映照下格外迷人。河面上,“蜀味锦江水上主题火锅船”引人注目,游客一边品尝着美味火锅,一边欣赏着两岸巴蜀文化主题演绎,沉浸式体验着成都的夜之美。
这条从2019年起步的航线,如今已拓展至20公里,20余座码头串联起17个著名景点。先后入选全国“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和“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典型案例”。2024年接待游客506万人次,游船营销收入以每年近20%的速度持续增长,让古老锦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南充阆中:古城+新韵,水旅交汇融合
在南充阆中,千年古城与现代水岸活力交融。“水运交通+夜游演艺”串联起古城之“古韵”与水城之“新生”。
阆中古城游。
白天,在阆中水城游艇俱乐部,摩托艇风驰电掣带来速度;“水上超跑”贴水飞行让人尖叫;水上飞人带人盘旋俯冲点燃激情;而皮划艇与桨板爱好者则在宁静的水域,以悠然节奏亲近江水;动与静、激情与闲适的“定制服务”满足不同人群对“玩水”的多样期待。
夜晚,登上“阆中水城游”游船。大型环江实景演艺《客来阆中》在江面拉开帷幕。以杜甫泛舟嘉陵江为串联,融合诗词文化与农耕民俗的演出。游客们不仅能欣赏嘉陵江夜景,还在实景演艺中穿越时空,感受“古人”在船上岸边翩翩起舞,演绎阆中历史故事和民俗。
“从滕王阁码头到阆中水城旅游码头,23公里的航程。自运营以来,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收入超亿元。”阆中水城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在南充市航务管理局引导下,阆中水城交旅融合项目以“交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交通”,打造了“白+黑”“水陆空”“水旅+农业+互联网”等多样化特色产品,创新了“水运交通+”水上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在2022年被评选为交通运输部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项目之一。
自贡:釜溪夜话,彩灯传承盐都传奇
在盐都——自贡,记者感受到“夜游釜溪”的独特魅力。釜溪河,过去是自贡井盐运输的重要通道,现代成为展示自贡历史文化的水上舞台。
傍晚,乘坐游船,从汇兴路一号桥码头到自流井老街,自贡传统彩灯结合现代光影秀,“一河三弯四段二十四景”,彩灯璀璨,光影交错,历史在光影中次第展开,向游客讲述自贡千年盐都历史。
夜游釜溪图。
“请看右侧的生命之水灯组,两亿年前的自贡曾是汪洋……”讲解员以历史为轴,从“海洋起源”“恐龙时代”讲到“逐鹿传说”;以“卓筒问世”灯组展示了北宋天然气和井盐冲击式顿钻凿井法;“釜溪印象·盐井人家”还原了盐井林立、商铺云集盛景;“川盐济楚”灯组演绎了贡盐鼎盛的历史,与“盐都献金甲天下”的爱国情怀。王爷庙上演的大型户外3D裸眼光影秀“王爷镇水”,更为夜游添神秘色彩。
“夜游釜溪”沿岸的文创花灯铺、王爷的茶、中医古法针灸等消费业态,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独特的文化和休闲服务,盐文化、彩灯文化与水上旅游完美融合。全市旅游客船10艘,其中“夜游釜溪”6艘。自运营以来,登船游客近17万人次,辐射带动游客增长400余万人次。项目成功入选四川“全省建成运营的重大文旅项目”和“全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
乐山:岷江走廊,巴蜀文化传承
最后一日,来到乐山“巴蜀文化岷江旅游走廊”精品航线。岷江将乐山大佛、峨眉山等著名景点,串联打造出了一条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水上旅游线路。
游船行驶在岷江上,乐山大佛巍峨耸立,慈祥地俯瞰着江水。航线通过升级开行“三江夜游”“茶食专船”等,拓展了水上旅游预约自由出行、茶食自助、船上拍照等服务,以多码头水岸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让游客从不同角度感受巴蜀文化魅力。
岷江旅游走廊。
值得一提的是,岷江犍为航电枢纽的仿生态鱼道也位于这条走廊上。这条西南首条规模最大的仿生态鱼道,总长约1.85公里,采用竖缝式和淹没孔组合式隔板,模仿自然河流设计,还设置了增殖区、休息池、观测室等设施,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迁徙通道。
“从2022年起,鱼道已累计通过15种45777尾鱼完成洄游。”技术员在生态鱼道观测室调出监测数据,显示屏展示各种鱼类穿越鱼道的瞬间。目前,四川岷江港航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将其建设成科普基地、生态法制教育基地,实现了航电效益、生态效益、法治效益共赢,也为水旅融合增添了生态文化内涵。
眉山:雅女湖畔,生态惠农之美
中午赶到眉山雅女湖,体验“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观。这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的水库,湖区有7个峡谷,18个半岛,24个大小码头,82公里环湖路。东西两线分布着120余家各具特色的乡村酒店、农家乐,夏季平均气温24℃,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是四川有名的避暑圣地。
站在雅女湖畔,微风轻拂,湖水波光粼粼,远处的瓦屋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湖面上,4艘电动新能源观光游船格外显眼。
雅女湖风光。
眉山市地方海事中心航务科负责人王子伟介绍,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眉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客船提档升级试点工作方案》,2020年,眉山市7艘新能源船舶建造试点中,雅女湖4艘、黑龙滩3艘,省厅补资金共714万元。雅女湖4艘新能源试点船舶建造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后,节能降耗、低碳环保,设施完善,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观光环境,让雅女湖成为水旅融合观光景点与惠农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积极打造“舟游蜀水·情满川江”服务品牌,着力推动“水运+观光旅游、+运动休闲、+购物体验、+餐饮娱乐、+研学科普”“1+5”融合发展,多个水上旅游项目入选国家和省级相关示范案例或典型案例,成为省内外旅客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下一步,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将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进一步激活水旅发展经济新动能,推动以服务、创新、科技赋能水旅,切实将蜀水川江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