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25年,历史如果有刻度,一定会将这25年拉得很长。这是新中国进入新世纪欣欣向荣的25年,也是江苏海事局建局以来奋进追光的25年。
25年来,江苏海事人胸怀“国之大者”,锚定一流强局,犁海耕波激扬内生动力、久久为功守牢安全底线、善作善成守望碧水安澜,始终以“创造性奋斗、创新性发展”的姿态,先行先试、勇攀高峰,奋力在海事现代化建设和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这25年,贯穿着江苏海事人勇立潮头、向海图强的坚实足迹,凝结着江苏海事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奋进征程,镌刻着江苏海事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勇当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的璀璨篇章。
锚定一流目标
改革赋能 准确识变走在前
大江汤汤,其水泱泱。
25年来,江海孕育的江苏海事人始终以创造性奋斗、创新性发展的风貌,矢志改革,激扬高质量发展动能,在海事现代化建设、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事篇中走在前创一流,回应着时代所问、发展所求、民生所系。
2000年7月26日,江苏海事局成立,寄托着江苏加快水运强省建设的迫切需求,自此开启了创造性奋斗、创新性发展的漫漫征程。2004年,在全国海事系统率先实施执法模式改革。2005年,在全国海事系统率先研究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指南,明确一线行政处罚的裁量标准;率先运行海事管理体系。2013年,全面完成“核编转制”工作,转入国家公务员单位序列,实现政事分开、分类管理。2015年,开展基层执法机构标准化运行试点工作。2016年4月13日,长江江苏段全面实施水上综合执法改革,江苏海事局管辖范围为江苏省长江干线水域和南通沿海(包括岛屿)水域、港口水域以及部分内河开放水域……
25年来,江苏长江内河港口转型为国际海港区,江苏海事局辖区范围拓展至江苏江海水域以及部分内河开放水域,海事构架转向江海一体体制,传统习惯管理转轨高效规范执法。实践证明,一次次改革深入彻底,理顺了体制机制,为全国海事系统改革提供了江苏经验。如今,全局上下机构设置标准明确、职能清晰、配置合理、结构优化,全局“一盘棋”迸发的动能澎湃强劲。
航程先定向,事业先规划。在全国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中诞生的江苏海事局,始终秉承“让航行更安全、让水域更清洁”的宗旨,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引领,顺应历史潮流、呼应上级要求、回应发展需求,积淀、发展、再提升,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2001年,该局首次提出一个树立、两个转变、三个提高、四个实现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发展目标。此后,相继印发《江苏海事发展战略纲要(2005—2020)》《江苏海事发展战略纲要(2010—2020)》《江苏海事局“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纲要(2014—2020)》。全局干部职工坚持发展战略,传承发展经验,开拓发展空间,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成功实现江苏海事“第一次飞跃”。
2016年,江苏海事局开始“二次创业”,2020年印发《江苏海事二次飞跃暨现代化强局建设战略纲要》,创造性提出水上安全治理示范区、船舶污染防治引领区、服务发展战略先行区、智慧海事保障样板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创新区战略定位。2025年,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上,明确提出“奋力在海事现代化建设和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新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一次次把舵定向,一次次凝心聚力,江苏海事局沿着现代化海事强局的航线坚定向前。全局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试、勇敢改、努力做,稳定安全形势,畅通黄金水道,拓展管辖范围,改革执法模式,更新全局和辖区面貌,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与此同时,25年来,江苏持续推进人才强局战略,培养海事国际化人才,组建江苏海事领军人才库、创新型人才团队、一线讲师团,成立22个实训基地和38个人才工作室,集聚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一流人才队伍。他们在一线执法、政务服务、履约研究的各个岗位履职建功,彰显了十足的发展底气。
守牢一条底线
稳字当头 科学应变佑安澜
大江浩浩,其运迢迢。
水网密布,船行如歌,这是经济运行的脉络,也是江苏海事局守牢安全底线的阵地。
2003年,长江江苏段创造性实施船舶定线制,在我国首次实现内河航路航法与海上规则及国际惯例接轨,从根本上改善长江江苏段通航条件和秩序,彻底解决海轮进江航行难和不能夜航的历史难题,大小船舶各行其道,秩序井然,“水上高速”迅速建成,为全国水上交通治理提供了成功范例。
2016年5月,江苏海事局以大安全观为统领,跨行业、跨领域、跨思维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探索实践“12345”安全治理体系,有效破解辖区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净化局部通航环境。
2021年2月,江苏海事局正式出台《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建设试点方案》,全力打造“港航一体、江河联通、江海联动、片区协同”的江河海一体化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动态执法协同性、海事监管智能化水平和海事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024年,江苏海事局建立风险周调度和包保机制,坚持“稳”“进”“实”治理思路,制定“遏重大、降较大、控一般”硬措施38项,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船舶、重点时段安全监管,辖区安全更加巩固,安全形势为近五年来最佳。
25年来,江苏海事人创新举措有效管控风险隐患,推进水上交通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向系统治理转型,以创造性奋斗实现海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性发展,实现由事故多发频发转变为安全形势稳定,在守护一方安澜中走在前、立标杆。
坚持底线思维,江苏海事局紧盯关键因素,深化安全隐患治理和重大风险防控,本质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印发《长江江苏段桥梁“一桥一策”工作指南》,防范化解船舶碰撞桥梁风险。强化源头管理,推进船舶“全过程不违规不违法”示范创建,统筹开展预防船舶机电设备故障、“四类船舶”清理、“商渔共治”等专项行动,目前5项突出违法行为保持动态清零。深化内河船舶配员管理示范区建设,合规率超98%。
坚持创新思维,江苏海事局持续优化智能监管手段、组织指挥体系,构建海事新型监管机制,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
开发智慧海事监管系统和海事通App,支撑长三角海事监管和服务保障一体化向全国推广。完成长江航运智能管理平台建设任务,实现“一图看长江、一图管航运”。优化升级智能卡口,水上智能监管与搜救预警预判能力持续提升。智能无人机库65个,无人机147架,空中监管力量走在系统前列……监管手段更智能、有效。
健全快反处置中心运行机制,在张家港试点运行数据管理中心,在太仓试点运行大数据研判中心。创新成立进江海船检查服务站、船舶检验管理工作室,开发安检数字支持系统,打造“智慧安检”品牌……组织指挥体系更有力、高效。
坚持系统思维,江苏海事局在“全”字上下功夫,构建海事新型监管机制——
突出“全链条”“全行业”,深入开展水上交通安全信息共享共治专项行动,签订50份区域合作协议,实施违法信息通报4781次,打造六圩河口水域跨部门“共享共治”全国样板。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安全管控新模式,为全国海事实现更高水平的监管和服务保障一体化打造样板。推动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水上应急救援协会,健全长三角水上搜救合作联动机制,区域一体化应急联动能力持续增强。
25年来,重大风险实现系统性管控,等级事故大幅下降,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江苏海事人将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担当写在云水之间,化作碧波安澜。
守望一江碧水
锐意争先 创新驭变护蔚蓝
大江滚滚,其声阵阵。
25年来,江苏海事局持续深化船舶港口污染防治,船舶污染防治“江苏模式”实现创新性发展,以创造性奋斗实现污染防治创新性发展,在守望碧水蓝天中走在前、做示范。
建局之初,正值我国航运业快速发展期,船舶港口污染防治相关制度不健全。江苏海事局在实践中勇于突破、敢于先行,为全国海事系统提供示范。
2001年,率先推行1000总吨以下小型液货船检查证明书制度和船岸界面安全检查制度。2002年,处置“雾瑟”轮苯乙烯泄漏事故,开长江船舶污染环境损害赔偿先河。2006年,率先探索并研究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推动江苏率先推出船舶污染责任保险。2011年,系统构建危化品船舶选船机制。一系列首创举措为辖区乃至全国船舶防污染形势总体稳定注入了江苏海事动能。
聚焦打通污染物处置链条,2016年,江苏海事局辖区试行船舶污染物处置联单监管。2017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船舶污染物接收、转移、处置联单管理制度,实施全过程监管。
2019年起,江苏海事局创新实施“一零两全四免费”机制,对内河船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实施免费接收,打造了“港航企业全动员、污染治理全覆盖、接收处置全落实、监管服务全链条”的船舶污染防治“江苏模式”,有效化解了船舶污染防治难题和风险,相关做法在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推广。提请出台全国首部针对长江船舶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久久为功,善作善成,长江江苏段船舶防污染工作实现根本性、转折性变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江苏海事局紧扣行业发展脉搏,指导建设5家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全国首个碳中和水上服务区。建立长江与京杭运河船舶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在长江江苏段布设尾气遥测终端设备,同步开发船舶尾气排放遥感监测系统管理平台。大力推广应用长江江苏段港口船舶岸电管理信息系统,长江江苏段非危码头岸电覆盖率、泊位覆盖率均达到100%。全面推行液货作业码头“码头长”制度,辖区危化品码头、注册登记危化品船舶AI视频监控使用率达100%。支持清洁能源船舶营运,编制纯电动船舶应急处置指南,保障全球首艘万吨级纯电动力集装箱船江海直达。
与此同时,江苏海事局打破部门、行政区域限制,全面推进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共建共治共享。
强化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信息通报,实现与上海港数据对接。联合制定“一零两全四免费”、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等省级地方标准。推动签订长三角首例长江船舶大气污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联合省检察院开展长江船舶污染协同共治示范创建,行刑衔接深入推进。
如今,“船、港、城”为一体的现代化船舶污染物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碧水蓝天下的江苏织就了一幅锦绣画卷。2024年,江苏海事局辖区船舶生活污水接收量28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接收量4128吨,同比增长8%、33%,船舶污染物“应交尽交、应收尽收”总体合规率99%。船舶使用岸电58.3万艘次,用电量8520万度,同比增长51.6%、84.6%,占长江全线60%以上。
润泽一方沃土
服务发展 主动求变奋楫先
大江滔滔,其势昭昭。
海巡艇的汽笛声从刚通车的八卦洲长江大桥旁响起,仿佛穿越了20多年,回荡在常泰长江大桥边。
25年来,江苏海事局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海事服务质效,释放“钻石航区”效应,以海事作为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融入“水运江苏”和国家战略实施的发展大局中走在前、建新功。
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海事局挺膺担当勇作为,凝心聚力促发展,打造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海事样板。
2019年5月,江苏海事局与上海、浙江、长江、连云港海事局和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签订长三角区域海事监管一体化战略合作备忘录。近年来,江苏海事局提档升级港航协同平台,服务重点物资运输船舶“直进直靠、直离直出”,长三角区域相关码头周转率提升5%、每年降低物流成本约10亿元。开发运行智能化锚泊服务系统,长三角276个锚地、6675个锚位实现一体化管理。推进长三角海事监管和服务保障一体化,进一步实现长三角船舶“一次报告、全程通行”。推进船舶检验“通检互认”,逐步扩大“通检互认”的种类和范围,实现船舶“就地申请、就地检验”。
江苏海事局实干笃行、奋楫争先,在强化使命担当、把准实践路径中,不断开创服务“水运江苏”建设大局和地方经济发展新局面。
围绕提升服务供给水平,江苏海事局出台服务自贸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助企纾困系列创新举措,为高端航运资源集聚、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出台《江苏海事局服务“水运江苏”建设若干举措》,涵盖6个板块18项举措112条具体任务。
围绕提升硬件支撑水平,江苏海事局全面保障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张靖皋长江大桥、常泰长江大桥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和有序推进;推进水运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联合印发《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方案》,1071艘老旧船舶获得补贴3.4亿元。
围绕提升水运通道畅通水平,江苏海事局服务南京港、镇江港、江阴港到港船舶吃水提升至11.8米、12.0米、12.3米,刷新三个港口开埠以来吃水最大纪录,实现9万吨级海轮直达南京。
2024年,服务保障船舶载运“新三样”货物出口2172艘次、7.2万标箱,同比增长50.6%、46.9%;服务保障486艘高端船舶海工装备从江苏驶向全球,各类船舶出口超千亿元,同比增长超六成。如今,长江江苏段崛起8个亿吨大港,以1/7的通航里程,承担了长江全线70%的货运量;年平均保障超30亿吨货物、300余万艘次船舶安全进出港,海事担当服务发展,江海通途豁然开朗。
2024年9月29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指出,江苏海事局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服务理念,主动担当作为,为“水运江苏”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希望江苏海事局认真落实部党组的决策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改革创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开创海事现代化发展新格局中继续走在前、作示范。
2025年7月3日,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表示,近年来,江苏海事局担当作为,强化船舶污染防治,有力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全力服务“水运江苏”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望再接再厉,为江苏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江苏海事人服务“水运江苏”建设的信念愈加坚定,愈加纾发展之困、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愈加在一线工作中真抓实干,全面彰显海事服务的力度、深度、广度,奏响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时代潮音。
踔厉奋发新征程,奔竞不息建新功。
经过25年的洗礼,江苏海事人风华正茂。今天的他们昂首阔步,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必将在新的赶考之路上镌刻下新的非凡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