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通要闻

铺就幸福坦途 共享美好生活 ——“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十年巡礼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2024-05-27 08:08:44

5月的阿布洛哈,昼夜温差还很大,远处高山顶上还能看到皑皑白雪。这里海拔高、日照充足,最近正是脐橙生长的关键时期。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吉列子日只要一有时间,就扎到脐橙园里,看看去年新种的果苗有没有枯枝,松土到不到位,或是跟大家商量,怎么更好利用滴灌设备浇水……

吉列子日说,这350多亩脐橙,是村里通了“幸福路”之后种下的致富“希望果”,每天都看一看,才放心。

阿布洛哈,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彝语中意为“人迹罕至的地方”。小村三面环绕着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一面朝江临崖。2020年,这个大凉山腹地原本不为人知的村庄,因为在脱贫攻坚战中,成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而备受关注。4年来,许多人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当时动用重型运输直升机吊装设备修路的艰难历程,见证着阿布洛哈村“车路双通”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这些变化是农村公路建设“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工作首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十周年。岁月年轮,十年为记。十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始终不渝为农村、农民修路,致力服务于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农业更强。

俯瞰华夏大地,一条条“四好农村路”串联起城市与乡村,融合了城市文明、乡村文化,铺展开“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成为农民群众阔步迈向美好生活的幸福大道。

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交通运输工作。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农村公路要“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重要批示,并于2016年9月、2017年12月再度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四好农村路”——这项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总结提出、领导推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为民情怀在农村路上的生动体现,为农村交通乃至整个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交通运输部党组按照党中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重点部署、重点支持、重点推动。

“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是全体交通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体交通人的实际行动。

2015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先后在甘肃庆阳、湖北竹山、山东临沂、浙江安吉、四川蒲江、贵州长顺、河南兰考、福建宁德、江西井冈山召开“四好农村路”会议,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一年一个具体目标,一步一个坚实脚印,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的出台,逐步构建农村公路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不断增强农村公路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9年7月19日,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补短板、促发展、助增收、提服务、强管养、重示范、夯基础、保安全“八大工程”为重点,加快农村公路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制度基础。

“四好农村路”加快建设的十年,也成为我国现代化农村交通运输体系加速形成的十年。“四好农村路”是一个系统工程,“建好”是基础,“管好”是手段,“护好”是保障,“运营好”是目的。我国农村交通发展理论和实践从建设为主、建养并重,上升为建、管、养、运全面协调发展。

十年来,全国累计投入车购税资金7461亿元,有效带动了全社会投资4.2万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50万公里。截至2023年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0万公里,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客车、邮政快递,农村“出行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十年来,在路网日渐完善的基础上,各地聚焦“管好”,因地制宜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考核保障四个体系,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路长制”,进一步压实农村公路管养责任,提高行业治理能力;努力“护好”,按照构建现代化公路养护管理体系的要求,把养护作为农村公路的主攻方向,推进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养护;突出“运营好”,着力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建设,促进城乡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农村公路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截至目前,累计创建545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命名102个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发布50条“最美农村路”。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是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为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效能,该区以“区、镇、村”三级“路长制”管理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网格无盲区、保洁全天候、服务全时段、监督全过程”的常态化管理网络,实现了“路长治”。

十年来,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交通发展道路日渐清晰,“四好农村路”也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助推器,真正为农民群众引来“活水源泉”。可以说,这十年是农村公路发展最快的十年,也是农民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多的十年。

下好交通助力脱贫攻坚的先手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总书记的殷殷期盼,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幸福生活铺路的信心决心。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是纯苗族居住区,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山高沟深路难行,曾是村民们最大的苦恼和前行的羁绊。

2013年11月3日,在十八洞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次年3月,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落实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手棋。

十八洞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拓宽公路、消灭危房、修整院落……如今,平整的石板路连通家家户户,太阳能路灯、小院花圃、电商服务站无不体现新农村新气象。村里还成立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交通优势开拓市场、树立品牌,让精美的绣品走出了大山。

在十八洞村的发展历程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亦如是。

“四山夹三江”的特殊地貌,让怒江各族群众在缺少过江桥梁的时期,常常依靠溜索渡河。2011年至2016年,云南省交通运输厅联合怒江州政府对全区跨江溜索分两批进行溜索改桥,彻底改善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两岸群众过江难问题。

2014年元旦前夕,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勉励独龙族的乡亲们“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十年后的今天,怒江大峡谷天堑变通途,公路网连起千村万寨。独龙族早已实现整族脱贫,创造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一跃跨千年”的生动实践。

让天堑变通途,需要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四好农村路”发展,则需要久久为功的努力。

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各地交通运输部门把“四好农村路”作为贯彻落实区域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速。

大湾村曾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最为贫困的山村之一。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调研,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开启了大湾村发展的崭新篇章。2016年以来,大湾村完成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并引进市级龙头企业蝠牌茶业带动农户发展茶产业,村民们通过参与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炒制加工等,拓宽了收入来源。钱袋子鼓了,精气神也变了。每到采茶季,村里欢声笑语、处处茶香,大湾村获得了“安徽最美茶村”的美誉。

重庆市武隆区后坪乡也因地制宜打通发展“最后一公里”。作为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为破除发展瓶颈,2017年至2019年,武隆相继修通江后路、桐后路两条总长71公里的对外大通道,开通武隆城区至后坪乡的班线客车,加快推进全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纵观“四好农村路”多年建设成效,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在带动百姓致富奔小康、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扭转了农村地区的交通和区位劣势,引导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大大加快。

打通服务乡村振兴“双向通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四好农村路”,寄托着总书记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殷切希望。怎样才能最好、最长久地发挥其乘数效应,为农民群众谋求更大福祉?如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不断探索、寻找答案。各地创新“交通+特色农业+电商”“交通+文化+旅游”等模式,加快发展农村公路路衍经济,一大批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涌现,农村公路与产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全长48公里的抗大路建成后,直接串联起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天梯山景区等10家景区,来旅游的人比前些年翻了几倍,这条路也被当地群众称为民心路、致富路。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原为运煤通道,2021年当地交通运输部门对该路进行全线升级改造,串起苟坝会议会址、花茂湿地公园等12个资源点。沿线的花茂乡依托便捷的交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特色产业种植,变身为花繁叶茂日子甜的美丽乡村。

一幕幕路通业兴的景象,是“四好农村路”带来的美丽嬗变。“四好农村路”建设,让乡村“走得出去”“引得进来”,打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梗阻,提升了农村的“造血能力”,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双向通道”。

“四好农村路”修的是路,改变的是农村面貌,联系的是党心民心。十年来,各地充分调动农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以工代赈、一事一议等方式,开发农村公路公益性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2023年,全国农村公路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3946个,吸纳农村劳动力9.6万人,农村公路管护领域提供就业岗位85.4万个,其中脱贫户38.6万个,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陈泽申曾是大湾村有名的脱贫户,近几年,他在政府的帮扶下开始养鸡养羊、种植中草药,还担任了村里的乡村公路专管员,日子越过越好,也越来越有奔头。他说,是村里一条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改变了他,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回报这些路、回报交通人。

像陈泽申一样的乡村公路专管员,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四好农村路”建设,引导、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调动起更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四好农村路”的参与者、受益者和拥护者。

开启新篇章 升腾新希望

作为我国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提供服务最普遍、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已然成为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路上,可见乡村巨变;在路上,可赏山河之美;在路上,更可见农村地区光明之未来。

在通往塞上江南每一处村庄的公路上,谱写着产业升级的新篇章。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依托当地的生态资源和自然条件,形成了“酿酒葡萄、特色种植养殖、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劳务输出”五大产业发展格局。依靠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电商进村、快递入户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成为现实。

在安徽省广德市卢村乡如诗如画的风景中,一条百公里的“竹乡画廊”蜿蜒在南部山区。村域美化与沿线景观巧妙配合,“山水竹乡·品味广德”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

“四好农村路”十年发展证明,“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几十年来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话语仍具有鲜活的时代性和生命力。这是对修路致富实践的认可,也代表了亿万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上,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对“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广阔天地。

修路致富的故事常讲常新,发展建设的步伐不曾停歇。2023年10月,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提出,要有序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制村通等级路、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设,大力实施老旧公路改造、窄路拓宽改造以及错车道建设,因地制宜加快完善便捷高效、普遍公平的农村公路网络。同时,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改造,持续做好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治理,不断提升农村公路应急保畅水平;健全完善“路长制”运行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农村公路“一路一档”试点,推进农村公路数字化建设,持续提高农村公路管理效能和治理水平。

新的篇章已开启,新的希望沿路升腾——

“丙中洛旅游包车师傅”钟桂洪,每个月往独龙江乡方向至少要跑十几趟。爱好摄影的他,在抖音上向游客推荐独龙江、丙中洛的独特风光,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

闽宁镇园艺村的马雅铃盘算着把自己种的“福红李”销往更多城市。这种由福建引进的水果,在闽宁镇试种取得巨大成功。路好走了,还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采摘,两棚李子预计能给她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入。

阿布洛哈村脐橙园里的果树已枝繁叶茂,村里正筹划着再修一条直达宜攀沿江高速公路下道口的快速路。吉列子日说,路修好后开车不到半小时就能上高速公路,还能拉近与云南的距离,为阿布洛哈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带来更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前几年他想都不敢想的事。

政府信息公开